網絡中國節·春節

年味

您的位置:網絡中國節 > > 年味 返回首頁

你知道宋朝人的新年怎么過嗎?

2023-01-14 14:30:00 舟山晚報

 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春節,你是否在期待倒計時的五四三二一?今年,家里又籌劃著怎樣過新年?

  隨著生活節奏越來越快,有不少人覺得節日的儀式感不如以前了,你是否好奇過,千百年前,宋朝時期的春節是怎么過的呢?又有哪些年俗延續至今,我們仍在傳承?

  由于經濟的極速發展,春節的文化內涵在宋朝變得深厚,原始的祭祀功能和宗教色彩被喜慶的節日氣息所沖淡,這讓春節變得可愛起來。也正是在宋朝,春節逐漸變成人們最喜愛、也是最重視的傳統節日。

  宋人祭灶、準備甜食的傳統在舟山延續至今

  在南宋,一到臘月,全社會上上下下就開始了為過年準備著。

  臘月廿四是南宋時期的小年,這和我們如今南方的小年是一樣的。在這一天,人們會祭送灶王爺回到天庭,以報告家庭每一個成員一年的行為。南宋杭州風物志《武林舊事》記載:“禁中以臘月廿四日為小節夜,三十日為大節夜。 ”這天傍晚,一家老小都要在家,不能出門,以防灶王爺漏報。

  根據史料記載,從宋朝開始,祭祀用的食物,除了用酒醺醉灶神之外,又出現了用甜食來堵灶神嘴巴的方法?!段淞峙f事》顯示,當時已經出現了祭灶食物麥芽糖。

  祭灶的傳統,在舟山地區亦是延續至今,舟山民謠唱道:“廿三祭祭灶,廿四撣撣塵,廿五廿六搡點心,廿七廿八伐回就是過年人。 ”而宋朝的麥芽糖延續至今,就成為了傳統油炸產品——祭灶果,這也是江南地區花色最多的祭灶食品。

  舟山的祭灶果由各色點心拼湊而成,袋子里面最少有六種食品,多的有十幾種,主要有紅球、白球、油棗、凍米糖、豆酥糖等,每樣成雙不成單。紅球、白球、麻球是祭灶果的招牌食品。以前,供奉完的祭灶果,長輩總會讓孩子吃上幾塊。事實上,祭灶果花色繁多,為了吸引兒童吃也是主因之一。傳統認為,兒童吃了祭灶果會聰明,“廿三夜祭灶果,吃嘞儇儇(乖,聰明)過”。

  不過相比如今,宋朝人在祭灶儀式上要更豐富一些:除了擺灶糖、擺酒,還要撕下灶神的舊畫像,貼上新畫像,最后要把舊畫像燒掉,讓喝過酒、吃過糖的灶神跟著那縷縷青煙直上云霄。

  一碗熱乎乎的馎饦是大年初一必須吃的“年食”

  祭灶之后,家人團圓,年味也逐漸濃厚起來。因此祭灶的這一天才會被人們稱為小年,也被視作春節的序幕。

  在大年這天,北方的百姓一般會食用餃子,這是取“送行餃子迎風面”的用意。不過在宋朝時期,民間還沒有吃餃子的說法,而是流行吃馎饦。

  陸游寫過一首《歲首書事》,描述宋朝人怎么過年,當中有這么兩句:“中夕祭余分馎饦,黎明人起換鐘馗。 ”意思是除夕要用馎饦祭祖,祭完祖再把馎饦分吃掉,然后大年初一起個大早,把舊年畫撕下來,把新門神貼上去。這首詩下面還有陸游的一段小注:“歲日必用湯餅,謂之冬餛飩年馎饦。 ”歲日就是大年初一,湯餅就是馎饦,歲日必用馎饦,說明大年初一吃的還是馎饦,而不是餃子。

  什么是馎饦呢?之前本報復刻“宋韻舟山宴”的時候,其實就復刻過馎饦這一食物。

  “馎饦,其實就是一種類似面條的面食。 ”舟山群島地名文化工作室編審、全國優秀社會科學普及專家王建富老師在提及馎饦時表示,宋朝時期除了物產變遷,人口的流動也使中國人的飲食口味“南北融合”“東西薈萃”,南方人開始習慣吃一些北方流行的面食,“節慶的時候普通人家食用馎饦,可能比平常多加入一些海鮮、肉類等食材進行搭配,也算是改善伙食了。 ”

  馎饦在制作的時候,講究的是每個面片投入鍋中的時候都要有響聲,這和春節熱鬧的氣氛無疑是十分契合的,而且這種食物吃起來十分暖和,也很適合在寒冬中食用,因此受到了宋朝百姓的歡迎。

  除了馎饦,宋朝人還會飲屠蘇酒(一種用大黃、白術、桂枝等藥材釀成的酒)、食五辛盤(一種由蔥、姜、蒜、韭菜和蘿卜構成的食物),不過雖然宋朝的時候已經有了諸如此類專門為春節準備的食物,但是在這時守歲的風俗還沒有完全普及開來,因此還沒有年夜飯的概念。

  “財門鈍驢”“回頭鹿馬” 宋朝人也愛用“諧音?!逼砀?/font>

  宋朝時期,時逢農歷正月初一當時朝廷的“假日辦”要發出通知,給“上班族”放假七天,這和我們如今的春節是一樣的。

  初一之夜,有錢人家的女子可以入店飲宴。古代的女子可以借著這一佳節,暫時擺脫一些清規戒律,適當地放松享受一下生活。尋常百姓家也是熱鬧非凡。這天清晨,家家戶戶都要早早起床,人們梳洗打扮,穿上新衣,走親訪友,相互祝福,把酒相慶。還有舞場歌館,車馬來往,絡繹不絕。

  除了放假外,京城的許多繁華街道上都要結彩棚,擺放帽子、首飾、衣著、靴鞋、玩具之類的商品,車馬來往,絡繹不絕,宋朝的大年初一到處洋溢著節日的氣氛,非常熱鬧。

  毫無疑問的是,宋朝發達的經濟和繁盛的文化讓民俗文化得到了極大的發展,今天的許多新春風俗就是在宋朝被確立下來的。

  其中最為我們熟知的莫過于春聯和年畫了,這兩種民間文化形式都在宋朝取得了極大的發展,并逐漸被全國百姓所接受,成為了春節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。宋朝的年畫和隋唐時期的門神像不同,人們已經很少使用傳統的神荼和郁壘像了,宋朝百姓更喜歡用武將的畫像做門神,除了現在也有的秦瓊、尉遲恭之外,張飛、馬援等也是常見的形象。

  當然,宋朝時期也已經有了祈福型的門神,其中最知名的就是“財門鈍驢”了。這是一個馱著干柴的胖驢,其中柴和“財”諧音,這象征著在新的一年里財源廣進。而和其功能相似的,還有”回頭鹿馬”,這是取了“祿”的諧音,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夠交上好運勢。

  這和我們今年流行的吉利話——“前兔似錦”“兔飛猛進”等,是不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呢?看來,宋朝人也很喜歡“諧音?!蹦?。

作者:翁雨薇

亚洲精品少妇30p